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
伟德bv1946官网生态文明研究院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伟德bv1946官网生态文明研究院发布“中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

发布时间:2025-07-02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2025年6月,浙江省全国影响力建设智库——伟德bv1946官网生态文明研究院正式发布“中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以下简称“排行榜”)。排行榜发布旨在全面提升我国自然资源生产率,一方面激励自然资源生产率高的地区、行业或企业,另一方面约束资源生产率低的地区、行业或企业。

“中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研究”是伟德bv1946官网生态文明研究院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生产率的问题导向和浙江省全国影响力智库建设的目标导向而设立的专项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经申请获得浙江省全国影响力建设智库重大专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项目编号:ZKZD202402)立项。2025年5月本研究成果以专著《中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研究》的形式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正式出版。本次发布的排行榜是其简要缩写版。

伟德bv1946官网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兼首席专家沈满洪教授指出:“我国是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但从人均自然资源看不是资源大国,而且自然资源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很大差距。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是建设以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基础的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研究和发布中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有助于促进自然资源生产率的提升。”

发布“中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的三大意义

排行榜以2000—2022年为时间跨度,对我国省域、副省级城市、设区市以及部分行业的土地、水、环境、碳和能源五类自然资源生产率进行了系统测算与排名。该排行榜的发布和应用,有望形成“用数据说实话、以效率论英雄”的发展导向。

一是促进资源节约,助推节约型社会建设。排行榜通过量化比较不同地区、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能够直观揭示资源浪费与低效利用的领域。例如,在土地资源领域,2000—2022年建设用地生产率显示,上海以363.61万元/公顷位居榜首,青海仅27.73万元/公顷垫底,差距达13倍之多。这种对比不仅能提升公众资源节约意识,更能激发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创新动力。排行榜课题组组长、伟德bv1946官网生态文明研究院生态经济研究所所长顾光同教授指出“排行榜就像一面镜子,有利于促进各地区清晰看到自身在资源利用上的短板与优势,通过排名机制,能够引导资源向高效领域流动,推动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数据显示,2000—2022年,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的农用地亩均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表现突出,展现出强劲的追赶态势,而贵州等地增长缓慢,区域差异明显,这为精准施策提供了依据。

二是守护生态环境,助力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自然资源利用是连接资源获取与废弃物排放的桥梁,提高资源生产率意味着以更少的资源投入和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产出。在环境生产率方面,2022年北京以4454.77万元/吨位居第一,青海仅20.86万元/吨,差距悬殊。这种差距反映了不同地区在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上的成效差异。排行榜的发布有助于将环境保护内化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例如,在水资源领域,北京水资源生产率达536.37元/立方米。通过横向对比,缺水地区更能体会到节水技术推广与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研究表明,2011—2022年我国省域环境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北京、重庆、湖南等地的定基增长超过2.5倍,显示出环境治理的显著成效。

三是服务双碳目标,推动气候适宜型社会建设。提升能源与碳生产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2021年省域碳生产率显示,北京以2.88万元/吨领跑,山西仅0.06万元/吨。能源生产率方面,北京、广东、上海位居前三,宁夏、青海、山西处于末位。这种分布与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密切相关,高耗能产业集中地区的碳与能源生产率明显偏低。排行榜为政府制定低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陕西、湖南等地2021年碳生产率增长率达15.50%和12.45%,主要得益于碳排放的显著降低;而重庆、广东等地因碳排放反弹导致碳生产率增长放缓。通过排行榜,地方政府可精准识别高耗能领域,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升级与能源替代方案,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展现显著区域差异

在土地生产率方面,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呈现不同格局。其中,农用地生产率方面,2000—2022年全时段均值显示,上海以518.80千克/亩位居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天津、甘肃等地的农用地亩均产值年复合增长率位居前列,显示出这些地区在农业技术推广与耕地质量提升上的努力。建设用地生产率呈现明显的区域梯度特征:上海、北京、天津、广东、福建位居前五,均为东部沿海地区;青海、新疆、西藏、甘肃、宁夏位居末五位,均为西北内陆地区。这种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度相关,东部地区以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土地利用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

在水资源生产率方面,南北差距突出、北方节水成效显著。水资源生产率整体呈现“南低北高”的特征,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位居前五,新疆、西藏、黑龙江、宁夏、广西位居末五位。这一现象与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倒逼节水技术应用密切相关。例如,山东青岛、济南在副省级城市水资源生产率中位居前两位,反映出北方城市在节水型产业结构构建上的优势。农业水资源生产率方面,重庆、河南、山东位居前三,西藏、宁夏、新疆位居末三位。工业水资源生产率差距更大,北京以749.87元/立方米领先,广西仅68.11元/立方米,反映出东部地区在工业节水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在环境生产率方面,呈现总体上升,部分城市表现突出。2011-2022年我国省级区域环境资源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波动范围较集中。2022年我国省域环境资源生产率指数排行榜上,北京遥遥领先,上海、天津紧随其后,重庆排第六。但比较省级区域环境资源生产率2022年同比增长,重庆仅在北京后面,排第二。这显示出重庆在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通过加大环境治理投入、推动产业绿色升级等措施,实现了环境资源生产率的快速提升。在设区市层面,2020年环境资源生产率排行榜前50位的设区市中,云南丽江居于首位。不同城市在环境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措施以及产业发展模式上的差异,导致了环境资源生产率的较大差距。

在碳生产率与能源生产率方面,高耗能地区挑战突出。碳生产率与能源生产率高度相关,均呈现东部沿海领先、西北内陆落后的格局。2021年碳生产率排名中,北京、上海、重庆、湖南、四川位居前五,内蒙古、新疆、宁夏、山西位居末四位。能源生产率方面,北京、广东、上海、福建、江苏位居前五,贵州、新疆、山西、青海、宁夏位居末五位。这种分布反映了我国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东部地区通过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优化,已逐步摆脱对高耗能产业的依赖,而中西部部分地区仍面临产业转型滞后、能源结构偏重的挑战。例如,山西作为煤炭大省,碳生产率和能源生产率均处于全国末位,凸显了资源型地区转型的紧迫性。

全面提升我国自然资源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沈满洪教授和顾光同教授根据排行榜研究结果指出,提升我国自然资源生产率至少有三条对策建议:

第一,实施领跑者制度,形成比学赶超机制。建立常规化的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发布制度,每季度或每年发布一次,涵盖土地、水、碳、能源、环境等全要素。对领跑地区和企业给予用地指标、用能指标等政策优惠,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推广先进经验;对落后者实施约谈、整改直至淘汰机制,形成“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良性竞争格局。在农用地领域,可借鉴内蒙古、甘肃等地的追赶经验,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科技投入;在建设用地领域,推广上海、深圳的节约集约模式,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和产出强度。通过建立区域间的经验交流平台,推动东部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向中西部辐射。

第二,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环境要素配置。建立健全环境资源交易市场,涵盖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要素,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制定环境资源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和生态损害成本动态调整,使资源价格真正反映其稀缺性和环境成本。以水资源为例,可在南水北调沿线地区探索水权交易试点,让节水成效显著的地区通过交易获得经济收益,激发地方政府节水积极性。在碳排放领域,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机制,扩大覆盖行业,提高碳价对高耗能企业的约束作用,引导企业主动减排。

第三,强化创新驱动,突破绿色技术瓶颈。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能源领域,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突破;在碳领域,加强碳捕获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在水资源领域,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工业水循环利用技术。同时,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边界,建立多元共治机制。例如,在环境监管中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测与精准执法。通过绿色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资源高效利用项目,形成“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资源节约”的良性循环。

沈满洪教授认为,“自然资源生产率排行榜研究是一个新的探索。要使排行榜真正奏效,仍需进一步提高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提高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保证研究工作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研究院决定,每年发布一次排行榜。”

关闭

Copyright ©伟德国际(始于英国1946)官方网站-Chinese Vers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衣锦街252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87
请扫描二维码
关注经管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